我院张才刚博士事迹入选全省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典型案例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6-01浏览次数:189

近日,《湖北党员生活》特刊《党建带头,学术带头——湖北省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撷英》对我省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典型案例进行推介,我院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张才刚博士事迹入选其中,特刊以《“博士书记”的承诺与坚守》为题对其事迹进行了推介。

据悉,为增强高校党支部工作的活力和凝聚力,提高其影响力和战斗力,破解党务、业务“两张皮”问题,2012年,湖北省委组织部、省委高校工委在高校组织实施了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探索了有效做法,形成了有益经验,发掘了先进典型。为总结这一有益探索,促进学习交流,推动高校党建创新,湖北省委组织部、省委高校工委择优选取了122个“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案例编印成书,在全省进行推介。

一名“博士书记”的承诺与坚守
——记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张才刚

在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张才刚博士扮演着多个不同的“角色”:既是专业教师、班主任,也是院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不仅是院长助理,还是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同时兼任黄冈师范学院青年联合会副主席。这位新传学子心目中的“博士书记”,以自己专业之“学”与无私之“德”,实践着一位人民教师的承诺,坚守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誓言。

“70后博士”用专业精神传播“正能量”

2011年,博士毕业后的张才刚同志应聘来到新闻与传播学院,成为传媒专业的一名教师。此前,他做过中学教师,从事过教育管理,也有过多年的媒体从业经历,“丰富多彩”的职业历练使他在专业领域有了更多的“想法”。有着十余年党龄的他深知,传媒课堂决不仅仅只是传授专业知识的场所,更要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主阵地。

当时的新闻与传播学院,是一个由几名“60后”领导加上一群“80后”青年教师组成的新建院系,教师队伍中党员占了一大半,朝气与活力十足,却也存在专业基础不够深厚的现实。作为“70后”的张才刚同志,初来乍到就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老党员”、“老教师”,以自己独特的职业经历与学术背景承担起了传媒专业发展“探路者”的角色。“作为一名不年轻的新教师,我要做‘60后’教授们的帮手,也要做‘80后’青年教师的旗手!”他对自己的定位十分明确。

入职黄冈师范学院之前,张才刚博士一直致力于媒介与文艺研究,先后在《光明日报》、《武汉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获得过湖北省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来到黄冈以后,他立足本土文化开展研究,在《现代传播》等期刊发表研究成果,出版专著一部,协助院长沈嘉达教授编写《鄂东影视文化论丛》,为“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广泛传播献计献策;在此基础上,成功申请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项目和湖北省教育厅社科项目。在他的带动下,许多年轻教师对区域影视研究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学术研究的成果,被张才刚老师带到了课堂教学中。“张老师的课堂,不仅使我们领略到传媒专业真正的魅力,也让我们在面对社会现实时有了更加积极的心态!”这是一名学生写下的评价。新闻传媒类的专业课程,多与社会发展现状联系紧密,对大学生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其任教的《新闻评论学》中,张才刚往往会选取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关注度最高的社会事件,加以深入剖析并做出客观评价,以此抨击丑恶现象,弘扬社会正气,倡导和谐理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实,以积极平和的心态解读社会、融入社会。

“党员教师”成为青年学生“知心人”

“快来看,才刚哥给我点赞啦!”2014年暑假,一名已经毕业的学生在她的QQ空间里发出感慨。原因很简单,她在空间中发表的一条“说说”,得到了张老师点的一个“赞”,由此引来了同学的“围观”。一次小小的“网络事件”,显示了张才刚博士在学生中超高的“人气”,也见证了这位“党员教师”的个人魅力。

在与青年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身为共产党员的张才刚跨越“代沟”,成为 “90后”大学生们值得信赖的“知心人”。作为一名班主任,他了解班上每一名学生的家庭状况,关注其心理动向,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班上有一名来自大别山区的同学,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学习成绩一般,张老师多次找他谈心,鼓励其积极进取,并发动班上的党团员力所能及地帮他度过难关。作为一位深受学生信赖的任课教师,张才刚同志主动关注大学生们在考研、考公务员方面存在的疑惑,与支部其他党员教师一起利用业余时间为同学们答疑解惑。

至今,仍有一件事情让张才刚无法释怀。2012年暑假,新闻专业一名同学外出游玩时不幸遇险身亡。得知噩耗的他主动参与到善后工作中,配合学校与学院党总支领导安抚遇难学生家长,一连几天奔波于宾馆、殡仪馆和派出所之间。为了让家长看到一个整洁的儿子,张老师带着支部一名党员教师顶着炎炎烈日,来到离城区二十公里远的殡仪馆,找人替去世的同学清洗并换上干净的衣服。亲眼看到孩子父母撕心裂肺呼号的那一刻,他也为一个鲜活生命的逝去流下了伤痛的泪水。自此以后,无论是班会还是课堂,他都会苦口婆心地强调安全的重要性,教给学生们最基本的自我防护技能。

“做当代大学生的‘知心人’尽管相当不容易,却是一件极其快乐的事情!”张才刚博士认为,自己找到了作为一个高校教师和一名共产党员的心灵寄托。站上大学讲台的三年多时间,他无时无刻不在为了寻找这一份“快乐”而努力。作为一名党员教师,他的积极、乐观与执着,正在深刻影响着一届又一届新传学子。

“博士书记”探索基层党建“新模式”

 在新闻与传播学院,“身兼数职”的张才刚博士被院长沈嘉达教授誉为“笔杆子”之一:许多重要的教学科研、学科平台项目的申报,以及后续的建设与考核工作,都有他积极忙碌的身影。与此同时,“博士书记”的头衔又促使他不断思考基层党建模式创新的可能途径,积极探索专业发展与基层党建有机结合的方式方法。

2012年初,入职仅半年的张才刚博士成为新传学院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继而担任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当年,就在沈嘉达教授带领下开展湖北省精品课程、“楚天学者岗”设岗学科等平台的申报工作,均取得成功;2013年初,学院党总支任命他为院长助理,又参加了湖北省重点学科以及国家级传媒与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申报,同样双双告捷。2014年,黄冈师范学院开启转型发展之路,他请缨参与新闻与传播学院转型工作,主动思考转型发展时期基层党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不断加码的工作压力面前,张才刚展现出了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坚韧与执著,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没有辜负党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支持。

为了体现一名“博士书记”的真正价值,张才刚将自己的专业特长与党支部的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在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的同时不断创新支部活动形式。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宣讲,到“两访两创”活动的实施,他都带着所在支部的党员教师全力以赴,以传媒专业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开展工作,取得了实效。2014年,在黄冈师范学院党委开展的基层党组织立项活动中,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设计了一个专业特色鲜明的项目——《“红色大别山•微电影”制作与展播》,旨在指导学生社团以现代光影技术再现党的辉煌历史。项目获批以后,他带领支部党员迅速制定了详细的执行方案,希望藉此推进学科专业与基层组织的有效互动,成为全校基层党建创新活动中的亮点。

“以一颗真诚与善良之心对待旅途中遇到的每一个人吧,你会收获无尽的感激与回报!”在黄冈师范学院2012届毕业典礼上,张才刚博士代表全校教职工为即将远行的毕业生们送上期待与祝福。实际上,这也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人生态度与目标。为了自己肩上那一份责任,身在黄冈而家在黄石的张才刚没有多少时间照顾自己的家庭、孩子,他却无怨无悔。

 

上一篇:下一篇: